洛阳老子学会是由洛阳市从事老子思想文化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及热心弘扬老子思想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学术团体,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老子哲学思想及道学文化精髓,普及老子思想,倡导尊道贵德之风 ...[详细介绍]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城市杰座503
电话:0379--63300872
微博:http://weibo.com/3564364602
邮箱:lylzxh@qq.com
查看地图 >>
更多>>>
道教胜迹

道教圣地洛阳上清宫

王宏涛  洛阳老子学会副会长 

千年帝都洛阳的龙脉,位于邙山翠云峰到龙门伊阙一线,南北穿过洛阳城。这也正是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玄武门、天堂、天宫(明堂)、天门(应天门)、端门、天枢、天津桥、天街、定鼎门、天阙(伊阙)等重要建筑,道教祖庭上清宫就位于这条龙脉的龙头——翠云峰上。

一 位列七十二福地

  翠云峰作为北邙山的最高峰,一直是道家的圣地,务成子、老子和魏伯阳真人都曾在此炼丹修行。相传舜帝的老师务成子在此修行得道,《云笈七签》记载:”第八北邙山治,在东都洛阳县,梁水在治左,务成子于此得道。“(1)道教祖师老子据传也曾在此地修炼。明万历七年的《重修上清宫记》记载:洛阳北邙山上最高处名曰翠云峰,建有上清宫焉。据传为老子修炼于此。邙山还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云笈七签》介绍:太上曰:其次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2)“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3)魏真人就是魏伯阳真人,东汉人,曾著《周易参同契》,阐发内外丹修炼思想,享有盛誉。他被后人称为“丹经之祖”,也曾在邙山修炼。


  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曾慕名在此修道。《汉天师世家》记载:“永平二年二十五岁,(张道陵)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为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形之术。”(4)张道陵后在此建立“北邙山治”,作为其管理道众的二十四治之一。


  邙山也是道家内丹思想的发源地,以行气服术为重要内容的的“帛家道“也发源于此。帛家道的创始人帛和(护),字仲理,曾在邙山修道,羽化后葬在邙山翠云峰。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周书》曰:我卜瀍水西,谓斯水也,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表应为墓字之讹),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5)这里的瀍水,指的就是洛阳的瀍河,至今仍是洛阳四河之一,邙山翠云峰的位置,恰在瀍河西南面。


二 唐代的太微宫

  宋贾善翔的《犹龙传》卷五记载:“高宗龙朔二年(662)二月,在洛阳宫,忽然有感,问侧近有何古迹。老臣奏曰:皇城之北有老子祠,每祈请,立有灵感。乃敕洛阳长史谯国公许力士特建清庙。”(6)这个老子祠,就是上清宫的前身,只是由于资料不足,这个老子祠究竟建于何时,已经无法考知。唐杜光庭的《历代崇道记》记载:“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于邙山建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帝令设醮。”(7)开建上清宫时,刚好在地下挖出了帛仲理的墓碑。


  《旧唐书》卷五记载,唐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8)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上清宫在玄宗时期改名为“玄远皇帝庙”,达到极盛,内设崇玄馆,为比肩国子监的人才培养机构。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玄宗敕令东西两京置“玄元皇帝庙”,《旧唐书》卷九记载:“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中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9)玄宗在东都洛阳所设的玄元皇帝庙,究竟位于何处?非常令人疑惑。一方面,《旧唐书》卷24记载,玄宗“置玄元庙于太宁坊,东都于积善坊旧邸。”(10)明确讲东都的玄元庙是位于城区的积善坊。清徐松的《唐两京城坊考》也认可了这一说法:“天宝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庙于此坊(积善坊)。”(11)另一方面,杜甫的《冬日洛阳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一诗,作于天宝八年,当时正是玄元皇帝庙的极盛之时,其文上来就称“配极玄都閟,凭高禁御长。”显然认为玄元皇帝庙位于城北的邙山上。唐代后期的史料也认为是在北邙山上。《旧唐书》卷二十下记载:“弘道观既未修葺,玄元观又在北山,若车驾出城,礼非便稳。(12)如何理解这种差异?笔者认为,只能有一种可能,那就是积善坊的玄元皇帝庙,虽有玄宗的旨意,最终却并未建成。没有建成的原因,或是因为玄宗在积善坊的旧宅,产权存在争议。“明皇旧宅,本高士廉宅,圣历初玄宗兄弟出閤,五人分院同居此坊,号五王子宅。”(13)如果是老百姓的房子,皇帝大可以将之迁走,可是自己兄弟的房子,总不适合强力驱赶吧。


  玄宗在玄元皇帝庙所设的崇玄学,在第二年(742)改为崇玄馆,分列两京,为唐代道教的最高学府和研究中心。《新唐书》卷48记载:“二载,改崇玄学曰崇玄馆,……宝应、永泰间,学生存者亡几。大历三年,复增至百人。”(14)两京崇玄馆各设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一百人,让宰相兼领大学士,崇玄馆直接归宰相管理。一度曾改崇玄学为“通道学”,博士为“道德博士”,但很快就恢复原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东西两京沦陷,崇玄馆学生逃亡,但战乱结束后很快就恢复了,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再次恢复为一百名学生。


  崇玄馆的生员可以参加科举,称为“道举”。为了激励学子报考崇玄馆,道举在考试环节和任用方面,都比一般的科举要优惠。《唐会要》卷77的《道举附》记载:“崇玄生试及贴策,各减一条。……崇玄生出身,至选时,宜减于常例一选,以为流放。”(15)也就是说,崇玄生考试时,少做一道题,降低录取标准,而在任用时则于常例提前一批外放做官。有唐一代,崇玄馆犹如国家道教学院,培养了很多道学人才。


  《旧唐书》卷28记载:“天宝元年四月,命有司定玄元皇帝庙告享所奏乐,降神用《混成》之乐,送神用《太一》之乐。”(16)音乐也有专门的规定。《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天宝元年)九月辛卯,……两京玄元庙改为太上玄元皇帝宫。”(17)天宝二年(743),又改为太微宫:“(天宝二年)三月壬子……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18)玄宗对太微宫非常重视,太微宫主由宰相兼任,知名者有杨国忠、裴度、王缙、常衮、裴休、柳璨等,为比附天上官职的荣誉性职务。


  玄宗请吴道子在太微宫墙壁上画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睿宗李旦的像,吴道子模仿道教《列圣朝元图》中诸圣朝拜元始天尊的构想,作画《五圣千官图》。杜甫在《冬日洛阳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一诗中描绘的“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正是此图。玄宗为何要在太微宫中画五位祖先的圣像?原来正是为了和天上的太微宫相应。天上北斗星的太微宫,“黄帝坐一星,在太微宫中,含枢纽之神。四星夹黄帝坐:苍帝东方灵威仰之神;赤帝南方赤熛怒之神;白帝西方白昭矩之神;黑帝北方叶光纪之神。五帝并设,神灵集谋者也。”(19)在太微宫中画五位帝王像,正象征着他们去朝拜太上老君,百官列队而行。


  玄宗并请塑圣杨惠之在玄元皇帝宫中为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及孔子造像,老子居中,余者侍立两旁。《混元圣纪》卷9:“宗本必有其师。……宜於太微官圣祖前更立文宣王(孔子)仪像,与四真人列侍左右。”(20)这也是玄宗抬高道教的具体体现。唐末人康骈的《剧谈录》记载:“东都北邙山有玄元观,南有老君庙,台殿高敞,下瞰伊洛,神仙泥塑之像,皆开元中杨惠之所制,奇巧精严,见者增敬,有吴道元画五圣真容及老子化胡经事,丹青妙绝,古今无比。”(21)可见,吴道子和杨惠之的作品,直到唐末还存在。


  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太微宫曾一度被拆毁,移入城内。《旧唐书》卷二十下记载,太微宫使柳璨上奏:“今欲只留北邙山上老君庙一所,其玄元观请拆入都城,于清化坊内建置太微宫,以备车驾行事。”(22)皇帝从之。文中提到邙山上当时还有一座老君庙,或是太微宫的下院,即今下清宫的前身。朱全忠奏:“得宰相柳璨记事,欲拆北邙山下玄元观移入都内,于清化坊取旧昭明寺基,建置太微宫,准备十月九日南郊行事。缘延资库盐铁并无物力,令臣商量者。臣已牒判六军诸卫张全义指挥工作讫。”(23)优诏嘉之。朱全忠既已说“指挥工作迄”,说明将太微宫移入城内清化坊的工作已经完成,皇帝下令嘉奖。


三 唐以后的上清宫

  五代初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将太微宫降为观。李存勖建立后唐,定都洛阳,视朱温为叛逆,以李唐的继承者自居,很快就恢复了太微宫的名字。“后唐同光元年十月,西都太微宫、亳州太清宫、诸州紫极宫皆复本名。”(24)邙山上的太微宫旧址可能于后唐初年恢复,复名圣祖玄元庙。“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五月,帝出师北门,请雨于圣祖玄元庙。”(25)《混元圣纪》记载:“后唐明宗天成二年,敕朱温所改老君庙并复旧额为宫观。八月左补阙赵明吉上言曰:窃见天下宫观久失崇修,盖自朱温篡逆以来,例多毁废,请下诸道应本朝旧置宫观,近经毁拆者皆勒增修,以奉祖宗,……从之。”(26)圣祖玄元皇帝庙可能于此时又恢复太微宫的名称。


  后周时期宰相冯道还兼任太微宫使,说明五代末期还称太微宫,但到宋初就已经称为上清宫了。鉴于“太微宫”的名字是北斗星中宫的名字,洛阳既然不再是首都了,再称太微宫也就不合适了,推测太微宫改为上清宫,应是宋初的事情,但具体情况已经无法考证。宋真宗曾于景德四年(1007)二月,“幸西京洛阳上清宫,诏赐酺三日。”(27)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武宗元)尝于洛阳上清宫画三十六天帝,其间赤明阳和天帝,潜写太宗御容,以赵氏火德王天下故也。真宗祀汾阴,还经洛都,幸上清,历览绘壁,忽睹圣容,惊曰:此真先帝也!遽命设几案,焚香再拜,且叹其画笔之神,伫立久之。上清即唐玄皇帝庙,旧有吴生画《五圣图》。”(28)


  金代全真教兴起,王重阳祖师曾到过上清宫。《金莲正宗记》卷二记载:“(王重阳)又过洛阳谒上清宫,题诗于壁间,曰:丘谭王风捉马刘,昆嵛顶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赢得三千八百筹。”(29) 全真教弟子谭处端、刘处玄、孙不二等都曾在洛阳活动,至今在洛阳还留下栖霞宫(安乐镇栖霞宫村)、三井洞(位于洛阳第十一中)等地名和遗迹。但他们和上清宫是什么关系,有何来往,均已经无文献查找。


  明代嘉靖年间的《重修古迹上清宫记》记载,上清宫已经“废为荒草野坡,徒有旧址在焉。碑志石础,悉为筑今洛城周围之基。”(未出版)可见,明代后期上清宫已经废弃,之前的石碑都被官方移去作为洛阳城的地基了。后来由于嘉靖皇帝宠信道教,上行下效,藩居洛阳的伊王王妃出资重建了上清宫部分宫殿。新建成的上清宫归全真教龙门派道士张玄恭与马静渊掌管,在他们的努力下,上清宫面貌焕然一新。清末龙门派没有传人,上清宫遂为全真道南无派第28代传人郭德禄接管。


  文革中,红卫兵砸坏了庙里的神像,但师维新道长没有还俗,成为了当时河南省唯一的一个道士,改革开放后当选河南省道协会长,1989年羽化。现在上清宫为全真教南无派道士掌握。

参考文献
(1)(2)(3)(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版,第208、201、203页。
(4)(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道藏》第34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版,第815页。
(5)(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3版,第362页。
(6)(宋)贾善翔:《犹龙传》//道藏第1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版,第29页。
(7)(唐)杜光庭撰,罗争鸣辑校:《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上册.中华书局2013版,第362页。
(8)(9)(10)(12)(16)(17)(18)(22)(23)(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版,第90、215、926、796、1045、216、216、797、797页。
(11)(13)(清)徐松撰,张穆校补,方严点校:《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版,第168页。
(1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版,第1252-1253页。
(15)(宋)王溥撰,牛继清校证:《唐会要校证》,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版,第1203页。
(19)(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四库全书》第24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391页。
(20)(26)(宋)谢守灏:《混元圣纪》//《道藏》第1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版,第166、876页。
(21)(唐)康骈:《剧谈录》//《四库全书》第10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687页。
(24)(宋)王溥撰:《五代会要》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版,第155页。
(25)(宋)王钦若等编修:《册府元龟》//《四库全书》第90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84页。
(27)(元)脱脱等撰:《宋史》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16版,第132页。
(28)(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四库全书》第8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532页。
(29)(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道藏》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版,第532页。

图片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