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子学会是由洛阳市从事老子思想文化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及热心弘扬老子思想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学术团体,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老子哲学思想及道学文化精髓,普及老子思想,倡导尊道贵德之风 ...[详细介绍]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城市杰座503
电话:0379--63300872
微博:http://weibo.com/3564364602
邮箱:lylzxh@qq.com
查看地图 >>
更多>>>
以“道”治国

老子勤政清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原载《老子今古》第七期 
    作者:
唐金培(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所著《老子》蕴含着非常丰富而极其深邃的勤政清廉思想。以人为本、爱民治国是老子勤政廉政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是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侧重点和闪光点,“三去”、“三宝”是老子清廉思想的灵魂和核心。分析探讨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历史意蕴,对新时期的反腐倡廉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勤政清廉与否不仅直接影响一个领导干部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老子曾做过周景王的守藏史,即为朝议记录的史官(也有学者认为是管理藏书的史官),因不满奴隶主官僚贵族的骄奢淫逸和朝政的腐败衰微而辞官隐居,有《老子》(亦称《道德经》)传世。《老子》虽然前后只有81章,简短5000言,却涵盖哲学、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养生、教育、管理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其清廉思想更是今天各级领导干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以人为本与爱民治国、“少私寡欲”与“知足知止”、“三去”与“三宝”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老子清廉思想的历史意蕴,对当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以人为本,爱民治国: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66章)一个领导者要想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必须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领导者始终保持勤政清廉的前提条件,也是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49章)。一个品德高尚的领导者不应以个人的私心为出发点,而应以人民群众的意志、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在老子看来,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始终保持勤政清廉的工作作风。其中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依归,察民情,知民心,谋民利,顺民心。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第49章)即无论是有道德知识的人还是没有道德知识的人,都要真诚友好地平等对待他们;无论是讲信用的人还是不讲信用的人,都要真心实意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想问题、作决策还是办事情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都要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得失的检验标准。

2. “爱以身为天下”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81章)在老子看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去刻意追求财富。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着想,自己反而会越来越富有;竭尽全力地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天道总是利万物而不对万物造成任何损害;圣人之道也一样,顺从自然而为,不与他人争权夺利,乐于奉献而不索取。“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以与天下。”(第13章)如果人民群众把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托,就应该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人民群众;如果人民群众把谋求福利的希望相托,就应该以爱己之心爱天下众生。这是老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也是领导者心系群众、勤政清廉的前提条件。

3. “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37章) 老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通常不做那些不该做、不可做、不欲做或不屑做的事情。领导者如果没有私欲也就不会胡作非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就会稳定有序,整个社会也就能够长治久安。不仅如此,老子还强调领导者要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和表率作用去影响和引导群众。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这就是说,领导者只要不违背执政规律,始终做到心静如一,无过份欲望,不扰乱人民,不以权势、政令甚至刑罚去欺压群众,“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2章),那么人民群众必定会拥护他,人民富裕、社会安定、世风淳朴的理想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也正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的魅力所在。

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侧重点和闪光点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在老子看来,人的祸患都源于不知满足,凶险莫不源于纵欲过度。如果在诱惑面前不能自我约束,就会遭及祸殃。为此,领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始终做到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就是说,作为领导者要抱朴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所困扰。老子认为,面对五光十色的生活中,领导者要抵挡得住声、色、味、欲的诱惑。要坚守贞操,不随波逐流;要恬静旷达,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第12章)这里说的 “ 五色” 、“ 五音” 、“ 五味”等,是一种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领导者一旦沉迷于这种腐朽糜烂的物质享受,就会迷失方向,孤独寂寞,甚至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只有做到洁身自爱,廉洁自律,才不会丧失理想信念,忘记肩上的责任,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为此,老子认为领导者要做到像没有染色的布一样平素洁净,一尘不染,保持清明气节;要像没有雕凿的原木一样朴质无华,纯朴天真,保持自然本色。只有不变色不变质,以朴素为乐,去除自己的私心利欲,才能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才能抵制各种名利的诱惑。

2. “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为进一步使领导者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出污泥而不染,老子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角度,把名利、珍贵货物与人的自身价值来进行对比,要求领导者在名利和珍贵货物面前做到自尊、自律、自爱。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第44章)这里,老子把“名”与“身”、“身”与“货” 、“得”与“亡”这几对相互对立且矛盾的关系都提出来,让领导者自己去体验,去比较,去取舍。旨在告诫领导者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如何慎重处理好这几对矛盾。“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第44章)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任何人在宠辱荣患和虚名货利面前,都不应肆意放纵自己的情和欲,都不应贪图虚荣和名利,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严格自律,不可自贱其身。因为一个人贪求的名利越多,他将要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积敛的财富越多,其败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44章)知足于内不图虚名才不会受委屈、遭侮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才不会担忧心、遭祸患。名利、地位、美色等乃身外之物,对这些东西要知足知止,切不可过分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一生健康长寿,一生平平安安。在老子看来,社会上的一切纷争与祸患都源于人的不知足与不知止。老子对那些醉死梦生的统治者发出警告:“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第16章)。这里“常”就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自然法则或规律。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个规律,才能做到思想上“知足”,行为上“知止”。如果不了解和把握这一规律而恣意妄为,则必然会自取其辱甚至自取灭亡。面对犬马声色和物欲横流的世界,领导者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权力与职责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然法则,不能真正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不能自我防范和自我控制,就会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就不可能达不到廉洁自律的境界。

三、“ 三去”与“三宝”: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在提出“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的基础上老子又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67章)“三去”是“三宝”的前提和基础,“三宝”是对“三去”的提高和升华。“三去”与“三宝”是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灵魂与核心。领导者要始终保持勤政清廉,就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循行为准则。

1.去甚:心怀仁慈之德

“去甚”要求领导者要心怀仁慈之德,不自私自利,为所欲为。仁慈是对领导者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者保持勤政清廉的道德底线。“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第66章)老子认为,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一是要平等对待下属,要把手下的人当兄弟看待,说话要和气,不能盛气凌人,颐指气使。二是要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只有面对这样的领导者,群众才不会感到有心理负担甚至感到畏惧。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在领导者与群众关系问题上,老子对群众主导地位做了非常明确的肯定。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领导者的权威和地位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领导者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要与广大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由此不难看出,老子提倡“去甚”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去掉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尊重群众的工作作风的良好借鉴。

2.去奢:心怀节俭之德

“去奢”要求领导者要心怀节俭之德,不穷奢极侈,不醉生梦死。在老子看来, 领导者“治人事天,莫如啬”(第59章),这里说的“啬”就是爱惜、节俭的意思。老子提倡去掉奢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其目的就是倡导培养清正廉洁的领导者。他不仅要求领导者要知民生之多艰,知物应尽其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不搞排场,而且在自己身心上,要注意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正因为这样, 老子在第59章中对 “啬”的作用做了进一步全面肯定。 他说“夫惟啬,是谓蚤服,蚤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领导者只有洁身自好,修身养性,把精力放到工作上,才能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3.去泰:心怀谦下之德

“去泰”就是心怀谦下之德,不桥横跋扈,唯我独尊。心怀谦下之德就是要求领导者凡事做到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即自始至终做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要求领导者要“利万物而不争”,服务群众,不与人民群众争利,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老子对那些勤政为民、尽职尽责的领导者倍加赞美和推崇。他认为“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15章)。他们“与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15章)。在老子看来,一个好的领导者工作起来往往小心谨慎,唯恐陷入危机;他们不因自己有本事就瞧不起别人;他们容貌庄重却爱人如己;他们超凡脱俗专心致志;他们用大道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使忠厚之德不断升华;他们不仅有山谷般的胸怀和天地般的志向,而且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所推崇、所赞美的领导者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去泰”的自觉性。

四、老子勤政清廉思想的当代启示

经过2500多年的岁月洗礼,老子勤政清廉思想依然历久弥新,振聋发聩。学习弘扬老子勤政清廉思想,对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争先创优活动与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要借鉴意义。

1.树立“以百姓心为心”理念,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老子倡导“以百姓心为心”的理念一脉相承。领导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握一份权力尽一份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政绩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把“以百姓心为心”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才能始终保持勤政清廉的工作作风。“以百姓之心为心”既是党员干部修身立德的需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讲,“以百姓之心为心”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应时刻心怀感恩之心,经常与人民群众交心,积极为人民群众办事,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顺民心、重民生、谋民利的领导干部才能得民心,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孔繁森、牛玉儒以“人民利益高于天”为座右铭,心怀爱民之心,恪尽利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在生前身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爱戴。电视剧《国家干部》的主人公夏中民有这样一句话:“什么是腐败?心里没有老百姓就是最大的腐败。”然而,在当今各级领导干部中,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者有之;欺上瞒下、沽名钓誉者有之;作风漂浮、哗众取宠者有之;惟我独尊、颐指气使者有之;盲目决策、劳民伤财有之。对这些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学习老子勤政清廉思想,树立“以百姓心为心”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迟早会沦为人民的罪人,为人民所唾弃。

2.加强“崇俭抑奢”道德修养,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良好的道德修养既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领导干部勤政清廉的根本保证。老子强调领导者要治理好国家务必先修身,并对领导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全面要求。他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54章)这里老子强调领导者自身道德修养是领导者立身处世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巩固和维护这一根基,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美德是与老子提倡“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道德修养是一脉相承的。改革开放来,由于受封建落后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极少数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道德作风败坏,赌博成性,美女成群。从那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犯罪事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往往是利用手中的权力,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将国家和人民的资产化为己有,以供个人挥霍。在这些人身边往往不乏“情妇”、“小蜜”、“二奶”之类的美色。这些人之所以落马也大多与其“情妇”、“二奶”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更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更应当做到“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坚决抵制“五色”、“五味”、“五声”等奢侈生活方式的诱惑。

3.践行“三去”“三宝”做人准则,不断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理想境界

“去甚,去奢,去泰”(第29章),要求领导者要做到抛弃一切主观武断、强制霸道的思想和作风,平和谦让不为己甚;剔除一切虚荣、逐利、奢侈的思想和作风,甘于清静淡泊;去掉养尊处优、安享荣华的思想和作风,把人民的安危冷暖记挂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常有而不失,常胜而不败。“三宝”中的“慈”要求领导者像子女慈爱父母去关心天下百姓;“俭”要求领导者以勤俭为美德,心俭不奢,少私寡欲,以俭养德。“不敢为天下先”要求领导者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争名夺利,争权夺利。“三去”、“三宝”既是老子自己的做人准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做人准则。只有切实践行老子“三去”、“三宝”做人准则,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的理想境界。老子认为,从事一般性的学习,是为了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而从事学道和修道,则要进行去除私心杂念的自我改造。这种纯洁和美化心灵的改造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不断地扶正祛邪,才能使自己达至无私欲、无妄念的无为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才有资格去践行清静无为的政治,并使国家走上稳定富足之路。新的历史时期,各级领导干部要想达到这种理想境界,必须顺乎自然,消除私欲,虚静心态,让利于民,固守清廉。只有经常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修心养性,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像水那样深沉、安静、大度、宽容,像水那样流到哪里就滋润到哪里,像水那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利,才能固守于长久,终其一生,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