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洛阳老子学会是由洛阳市从事老子思想文化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及热心弘扬老子思想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学术团体,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老子哲学思想及道学文化精髓,普及老子思想,倡导尊道贵德之风 ...[详细介绍]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城市杰座503
电话:0379--63300872
微博:http://weibo.com/3564364602
邮箱:lylzxh@qq.com
查看地图 >>
更多>>>
学会活动

2010年第二届洛阳老子文化国际论坛述评

第二届洛阳老子文化国际论坛201099日至11日在洛阳市龙门东山宾馆和栾川县老君山举行。来自比利时、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老子研究专家及各界有关人士一百余人与会。是迄今为止4届论坛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成效最显著的一次盛会。

盛况空前规格高

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道文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河南省老子学会、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洛阳市委员会联合主办,承办单位为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洛阳老子学会和栾川老君山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论坛开幕式由河南省老子学会执行副会长赵保佑主持,河南省老子学会名誉会长、时任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发来贺信,河南省老子学会会长、中共河南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王明义致开幕词,时任洛阳市政协主席周宗良致欢迎词,河南省老子学会常务副会长、时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锐,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道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王博,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道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著名老子研究专家陈鼓应分别致词。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刘保新、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孟繁华、主抓河洛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洛阳市时任副市长沈庆怀与时任市政协副主席任海航出席开幕式。中午,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毛万春,由中共洛阳市委常委、时任市委秘书长尚朝阳陪同,会见了与会人员,并举行宴会表示欢迎。他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通过深入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深化对老子文化的研究,推动老子思想的运用。

910日上午,论坛移至栾川老君山继续举行。下午,与会人员参观了老君山老子文化苑,祭拜了老子铜像,游览考察了老君山景区。911日上午,论坛在栾川老君山再次举行大会发言。洛阳老子学会顾问杨中有作了《老子·当代·洛阳》主题演讲。论坛在讨论通过了《洛阳宣言》后圆满闭幕。

论坛举行期间,陈鼓应先生应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的邀请,接受了洛阳网《22楼会客厅》栏目的独家专访。还被栾川县政府授予栾川县“荣誉市民”称号。

无意插柳柳成荫

本届论坛由洛阳老子学会为主体接手承办,实属意外,正所谓“无意插柳柳成荫”。最初,论坛主办方联系的承办地是老子故里鹿邑县,且向海内外的邀请函已经发出。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鹿邑突然婉拒,使得主办方深感意外,情急之下,河南省老子学会执行副会长赵保佑向洛阳老子学会会长杨懿楠致电求援。身为河南省老子学会副会长的杨懿楠感同身受,立即召集洛阳老子学会领导机构成员紧急磋商。大家觉得,天下老学研究人员是一家,研究探索老子思想文化事关大局,洛阳老子学会作为河南省老子学会的重要团体会员,绝不能作壁上观。对省学会交给的任务,应该慷慨接受,积极去办。当时已是8月初,距确定的会议报到日期98日只有一个月零几天时间。这就好比唱戏的“救场”,“救场如救火”,大家确实是急如星火,明确分工,高速进行。学会名誉会长、时任市政协副主席李良龙亲自接通电话,由赵保佑向时任洛阳市市长郭洪昌通报情况。郭洪昌识大体、顾大局,认为洛阳作为老子长期工作之地,老子思想的孕育之地,对研究老子责无旁贷,理应做出贡献。当即拍板:建议加上洛阳市政协为主办单位,洛阳老子学会的主管单位市社科联参与承办,市政府拨专款给予资助,栾川老君山景区大力协同。这样,以洛阳老子学会为办事主体,重发邀请,联系专家,拟就日程,撰写论文,和时间赛跑,使得论坛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快速运转,终于确保了论坛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如期举行。

宏论勃发成果丰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探寻绿色之路:老子思想与当代人类生存之道”。共收到论文70余篇,内容涵盖老子思想的多个方面,其中有50余篇进行了大会交流。论坛闭幕后,精选42篇,共计158万字,以《老子思想与人类生存之道》为题结集出版。由赵保佑担任主编,杨懿楠、高秀昌担任副主编,20119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论坛期间,陈鼓应教授、王博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许抗生教授、王中江教授,清华大学卢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静研究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崔大华研究员,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曾春海教授,日本东京大学池田知久名誉教授,韩国首尔大学宋荣培荣誉教授,比利时鲁汶大学戴·卡里琳教授等分别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专家围绕《老子》与中国文明、老子的消费观念、现代文明与老子的素朴思想、老子的道和德与人类的信念和价值、老子与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子》在世界不同文明中的传播和诠释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宏论勃发,精彩迭出。他们的发言和论述,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老子的“有无相生”和“道法自然”

王博认为,“无” 的发现是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贡献。因为,老子指出了任何一个“物”都是“有”和“无”的共同体,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首先是老子在“物”中发现的,不仅如此,“无”是比“有”更根本的存在。老子第一次突出了“无”的意义,因“无”而“有”,则“有”的世界完全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宋荣培指出,老子所说的“道”,须通过“有”与“无”这两个抽象概念的联系来加以说明。武汉大学哲学院田文军教授认为,《老子》所谓“自然”的意蕴是“自己如此”,即自然而然,自存、自在、自有。道家以“道”为万物存有之据,由肯定“道”的自在、自有而强调“道”乃“自然”。通过事物自身的属性来解释新事物存有的样态、方式及走向、趋势,因此,道家的“自然”观念不仅体现了道家学说的思想特色,实际上也确立并规定了道家哲学基本的价值取向。道家哲学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后来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秀昌研究员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不是“道”“法”天地万物之自然,其真正意义是“道”本来就是“自然”,即“道性自然”。“道性自然”与“道法万物之自然”乃是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不同的层次,也可以说是“体”和“用”、“本”和“末”或者“本质“现象”的不同。

二、 关于老子的政治学说

宋荣培指出,在《老子》中,“无”乃是“有”的形而上学根据。这种以“无”为本的理论,推导出了两种不同的“无为”政治学说。一种是个人主义的政治学说,它重视个人自然生命的展开和精神自由,并提出了“小国寡民”的共同体理想;另一种是反对以君主为核心的“有为”政治,即试图以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否定君主的专制统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安继民研究员指出,必须弄清《道德经》中关于自由理念的表述,即在“太上”“无为”的前提条件下,达成“甘共实,美共服,安共居,乐共俗”的社会效果,让广大民众具有“百姓皆谓我自然”的非政治强制感和自由自适的快乐幸福生活,这是老子文化在当代诠释意义上应该具备的结构性品质。

三、 关于老子的思维方式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丁原明教授认为,老子哲学作为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瑰宝,其思维方式可谓体大精深,内容丰高,诸如天人合一思维、有机整体思维、阴阳对峙思想等等,皆有涉及。但举其要者,莫过于超越性思维、否定性思维、中和性思维,此三者不仅是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家创始人的标志,而且还激活了中国古代运思、致思的发展,乃至今日仍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其超越性思维重在超越名利、是非、生死,其价值在于拓展了现代人的生存空间;否定性思维重在运用以反为正、以反求正的方式,保存事物的正面,其价值在于以“理性的机巧”启迪现代人善于把握反向用力;中和性思维重在阐述道和、人和、生命和和谐观,其价值在于为实现当今全球一体化与世界和平提供了理念上的根源性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郑万耕教授认为,按照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都以辩证法思想而著称的《易传》和《老子》,两者不可能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易传》中的对立统一观点,与《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老子》尚阴,而《易传》重阳。《易传》既受《老子》影响,又不属于道家系统。它秉承的是“殊途同归,一致百虑”的思想原则,实际上是在战国中后期学术大融合的形势下,汲取各家的营养,加以综合创新而形成的一个非道非儒、亦道亦儒、儒道互补、超越各家的新型世界观。

四、 关于老子道家与孔子儒家的关系

陈鼓应教授从儒道两家关于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的文献记载出发,重新肯定了孔子和老子在洛阳的历史性会晤。认为孔子和老子所承继的都是人文传统,共同关注仁义礼。如果说孔子儒家是中国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文化的主导、主流,那么老子道家可说是中国哲学的主导、主流。因此,可以很形象地说,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的对立,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许抗生教授认为,不论是儒家学派还是道家学派,都讲“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指在道德品质和人格上要成为具有最高道德境界、最圆满人格的圣人;“外王”指治理社会,治国、齐家、平天下。“内圣”与“外王”应当统一于一身。兰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匡钊研究员认为,以心灵为思考的中心,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从构成人格之伦理美德或道德价值的层面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故孔子所谈之“心”,乃“价值心”;而老子所言之“心”,则在其对“道”的理解之下,最终归于虚静无为,乃“虚静心”。

五、 关于老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陈鼓应教授提出,应把老子的“道”,看作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他认为,正如金岳霖先生所说,“道”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人以“道”为安,以“道”为德,它就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孔子和老子在洛阳的历史性会晤昭示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展开对话。老子的双向思维,多边思考,对于当今人类摆脱政治对立、军事冲突,走向天和、地和、人和之境,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卢风教授认为,从生态主义的视角看,老子思想是最符合生态学的,老子勾画的文明是最符合生态规律的最理想的文明,因而是最可持续的文明。全球性的现代化正在把人类带进日益深重的生态灾难之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而老子表达的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的有益启示。中南大学吕锡琛教授认为,对老子的“正反相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和光同尘”、“抱怨以德”、“以柔克刚”等思想进行现代诠释,或有助于人类理性地对待人格结构中的阴影,调整在国际交往和国际政治中的主观妄为、非此即彼、两端对立等单极思维模式,放弃唯我独尊、唯我独善等偏颇立场。如此,或有可能另辟蹊径,找到一条缓解冲突与仇恨,促进不同文化和组织之间的宽容与理解,从源头之处促进世界和平。

此外,论坛还对《老子》一书的历史文本和《道德经》在海外的翻译与诠释,作了介绍和讨论。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与建议。

总而言之,本届论坛由于起点高,主办者为国内名牌高校等单位,承办单位工作认真负责,为论坛提供了周到服务,出席人员多为老子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论文涉及面广,见解精辟,所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