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子学会是由洛阳市从事老子思想文化研究的众多专家、学者及热心弘扬老子思想文化的各界人士自愿结成的地方性学术团体,旨在通过深入挖掘、研究老子哲学思想及道学文化精髓,普及老子思想,倡导尊道贵德之风 ...[详细介绍]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八一路城市杰座503
电话:0379--63300872
微博:http://weibo.com/3564364602
邮箱:lylzxh@qq.com
查看地图 >>
更多>>>
大道和谐

老子的平等和谐观


    原载《老子今古》第八期
    作者:董高生(洛阳老子学会专家组成员)

一、“原始共产主义”及老子生活的年代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过两种社会图景,即元始社会图景与奴隶主贵族社会图景。这里说的图景,即社会模式。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东周,其时已为奴隶社会。对前一种社会图景,老子并经历过。他是从散存史料(包括口传历史)描绘中得知的,并未亲身感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知道老子对这样一种纯自然生态的社会图景,欣赏、向往、怀恋。这应当是老子写作《道德经》的感情基础。这种社会图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时的小国,实际上是原始部落。这个时期,是社会、家庭都不甚分明的时期。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对此也有过形象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壮有所用,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是上古先民的理想社会,当然也是一幅美好的《先民逸乐图》,是中

国最早的和谐社会。处于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十分和谐、仁慈、友爱。既有幼儿园,也有托老所,还有“残联”,青壮各安其业,男有分,女有归,无剩男剩女。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私产(无私藏的物质基础),没有剥削(共同劳动),没有盗贼(无东西可偷),没有贵贱之分(人人平等),不需立法,不需管理(即无为),这应当是原始共产主义的雏形。唐尧时的《击壤歌》,也有过同样的描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这时的帝,指的是尧舜禹,我们称其为圣人。这时的圣人,如老子所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肤,胫不生毛,与百姓一样,参加生产劳动,因为非如此,便会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尽管百姓精神上没有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负担,但无法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无法摆脱洪水猛兽的威胁,生活艰辛而贫困,如有人离群索居,便无法独立生存。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口剧增(今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动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这种情势下,要维持原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的自然生态社会是万万不能的,原始共产主义”自动瓦解。

到了老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各种巧言伪说纷至踏来,百家诸子,著述争鸣,看似有点乱,但它却是低级社会迈向高一级社会过渡的阵痛期,原始自然生态社会的美好图景已经无影无踪。天地不仁,以万生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时的圣人,不复为尧舜禹,已变为奴役百姓的奴隶主贵族。所以老子感叹道:

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在“仁义之说”盛行的时候,正是盗匪和各种巧取豪夺出现的时候;强调孝慈,是国为出现了“六亲不和”;有了忠臣,说明国家昏乱有奸臣威胁了奴隶主贵族的地位权益。“圣智”的宝重货财,是因为出现了与民争利。所以,老子对这种社会昏乱深恶痛绝。提出“绝对弃义”、“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以此来化解社会矛盾,消除有悖子先民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他一方面拆责奴隶主贵族的暴虐,说他们“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他分析百姓贫困的原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并批评当政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这等于说,这种社会不和谐的根源,来自以百姓为刍狗的所谓“圣人”。这种一针见血的批评,入骨三分。然而老子转换角度,又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为其献策,“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是夫智者不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实其腹,强其骨是对的,而虚其心,弱其志,则谬矣,要把百姓变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弱势群体”。而“常使民无知无欲,更谬误,这与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如出一辙。应当说,这是老子思想的局限性。而当年尧舜时代的圣人之治,其实实行的并不是这一愚民政策。

社会的发展,仁义智巧的变端百出,各种杂说的盛行,皆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呈象”,要复古倒退,重新回到原始自然生态社会是绝然不可能的,每一王朝,犹如一个人,都要经历青而壮,壮而老,老而衰,衰而亡的过程,这一自然与社会的“周期律”谁也摆脱不了。

二、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各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各谐的社会是一个失衡的社会,犹同于老子哲学中的阴阳失衡。我说的失衡,比如社会财富失衡(分配不公,在老子著作中,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贫与富失衡(贫富差距加大),苦与乐失衡(出力不赚钱,赚钱不出力),才学与地位失衡(机会不均等),社会资源占有失衡(不公平竞争)等等。所以我觉得,在“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之后,应作补充: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不公平,如何和谐?你“平安保险”的高管月薪一千多万元,我月薪一千多元,我与你之间如何平衡?老百姓心理失衡,如何调和?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当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提出“维稳高于一切”,是对的。目的是要达到社会的高度和谐,因为只有社会稳定,人们才能正常生活,社会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但关键是如何维稳,采取何种措施与手段,如果方法不当,隐患非但不能消除,反而会潜藏积聚更大的危机,甚至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

对待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无非两法,即疏志堵。疏是化解矛盾,堵是激化矛盾,积累危机。按照老子“大道废有仁义”的哲学思路,强调和谐,是出现了不和谐;强调团结,是出现了不团结。但什么才算和谐?某些人的认识有误差。是一鸟入林,百鸟绝呜是和谐呢?还是进鸟齐鸣是和谐?“和而不同”这个道理连儒家都十分清楚。现在有个通用词,叫治理。但行治者并不一定都知道这个“理”,这个“理”,就是老子说的“道”。如今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官员腐败,还有“三大暗流”,即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失业吕学生。还有急功近利的折腾型开发,竭泽而渔的自然资源破坏,是社会公信度的丧失,道德危机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福兮祸所伏”,老子的这个朴素的辩证不知有些人为啥就不懂呢?

有《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做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这也是老子最朴素的辩证观点,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他上列之善恶、难易、前后,长短,高下,高声,都是事物相对立又统一的两个侧面,彼此相克相生,与阴阳五行家容克容生的道理一样。要想维持平衡,需要当政者“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需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如同一把胡琴,音声的大小,长短,高低,清浊,弓法与指法的纯熟程度均有关联,调得好,就是和谐之音;调得不好,就是噪音、杂音。

三、和谐之途,须上下合力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说任何带我都是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反之,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果任其发展,也会弄得不可收拾,所以就有了防微杜渐这个词。一个社会需要平衡和谐,此即老子阐述的大道也。如阴阳和谐,与儒家的“扣其两端而执其中”的道理一样,在阴阳两气之间,还须有和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然、社会、人生、身体、莫不如此,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失和,就要出问题,在统治者被统治者之间,也要“履中蹈和”寻求平衡点,否则就要发生动荡,国家就会倾覆。统治者要“见者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要“不贵难之货、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要“不以百姓为刍狗”。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衿”。错了就是错了,不要一贯正确。用今天的话说,不要与民争利,不要巧取豪夺,不要满足个人私欲,不要侵夺私人财产,不要滥占一亩耕地,不要强拆一间民房。要把纳税人的钱花在纳税人身上,要不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人民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要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不要把国家机关变成特权集团,不要把老百姓变成弱势群体。只有这样,上行而下效,老百姓很自然就会像老子说的那样,“民各安其食,美其服,乐其俗”,社会就能很自然地奏出和谐之音。“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而民自化。”多么朴素的道理啊。

要达到这种和谐,要上下同心,形成合力。一方面要出重拳,打击贪腐,对贪官污吏,要心狠手辣,“贪官畏死,必以死惧之”。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形象,以增强百姓信心。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倡导、讲信修睦,修礼以耕,仓廩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和谐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诉求,上下协力,其力则大。星云大师说,社会和谐是全体信众共同做的大事,要“见和同解,利和同心,戒和同修,意和同悦,口和同亲,身和同处。”

过去我们忽略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是认识上的一种偏差。佛教较之道教,更多地向信众灌输慈悲为怀、行善积德、普修善果,因果报应,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戒免罪恶的佛理,对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有着极大潜移默化作用,比之干巴的口号与政治说教更具现实说服力。洛阳吕祖庙有一副对联:“正果自修持得,妄念从剑下消。对目乱神迷的顽劣世人具有相当大的警示作用。

所以,学习《道德经》,从中理出关于大道和谐的哲理,以老子睿智的思想光芒,指引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之途。

                                     洛阳董高生于铜豆斋

                                       201185